一线风采
匠心筑梦伶仃洋 以智促融大湾区:“中咨智慧”闪耀深中通道
| |||||
| |||||
七年磨一剑,鏖战珠江口。 飞架伶仃洋,天堑变通途。 6月30日,举世瞩目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车。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并向参与规划建设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贺信中写道:“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全长约24公里,总投资446亿元的深中通道在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主骨架上挺起关键一“横”,成为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通车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左右缩短至30分钟。自此,深中两地“双向奔赴”,携手进入“一小时经济圈”,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珠三角都市圈联结更加密切,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 世界最大跨径(1666米)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通航净空高度(76.5米)、世界最大海中锚碇(100万吨)、世界桥梁最高颤振临界风速(88米/秒)……深中通道创造了十多项世界纪录,形成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方法”等10项世界领先技术。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4月,深中大桥荣获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入选“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这样一项屡创纪录、成于实干的超级工程背后,凝结着上百家参建单位、上万名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以下简称“中咨公司”)便是其中一员。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和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中咨公司牢记“服务国家 贡献社会”的初心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助建“国之重器”,全程参与深中通道的建设论证,中咨人攻坚克难,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正、科学、可靠、敢言、多谋、慎断”的中咨精神,为工程保驾护航,作出了重要贡献。 使命召唤,责无旁贷 深中通道建设势在必行 十年弹指一挥间,不负韶华不负己。2014年12月,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咨公司开展《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的咨询评估工作,评估重点包含以下方面:交通流量流向分析;项目建设时机;与港珠澳大桥项目关系问题;公铁两用可行性分析,合理利用通道资源;起讫点方案和路线方案;桥梁隧道方案同深度比选;合理确定车道数和桥梁(隧道)宽度等技术指标;投资估算和贷款偿还能力分析;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提出咨询意见。 使命召唤,责无旁贷。中咨公司高度重视深中通道评估工作,迅速成立组建专班,由时任中咨公司副总经理苟护生,原交通业务部主任佘湘耘,时任交通业务部主任助理姜青春,公路处处长(项目经理)宋小云、公路处申培华、徐进、王春苗等,并邀请涵盖隧道、桥梁、水运、铁路、公路、投资估算等方面专家,共同组成项目组,全力以赴做好评估论证工作。 2014年12月,中咨公司接受委托开展评估论证工作。 2015年1月,中咨公司组织由工程院士、设计等组成的评估组,在深圳召开现场咨询评估会,评估认为本项目的通航安全影响行业主管部门尚未批复,现有建设方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建议待有关通航等问题明确后,确定工程方案。 2015年8月,交通运输部出具《关于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影响评价的审核意见》(交水函〔2015〕590号),明确各航道通航净空和相关技术要求。 2015年10月,《可研报告》编制单位根据中咨公司咨询评估会意见和交通运输部关于通航影响的批复意见,对交通量预测、通航审批执行情况、工程实施范围、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5年11月,经过评估组研究并进行再次评估后,中咨公司关于广东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可研报告)的咨询评估报告正式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 至此,历时近一年的深中通道咨询评估工作顺利完成,评估组从建设必要性与建设时机、交通量预测、与港珠澳大桥的关系、技术标准及通航标准、建设条件、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建设工期、建设用地和用海、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经济评价、节能评价、社会评价、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评估等十多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论证。 评估组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广泛调研,一致认为深中通道建设能够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深中通道的建设,是珠江口地区高速公路网中重要一环,既能满足构建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需要,又能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接联系,同时还能满足两岸交通量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深中通道将改写珠江两岸“东强西弱”的格局,深刻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专心致志,冰解的破 回答深中通道关键之问 “港珠澳大桥还没建完,又要建深中通道,晚几年不行吗?” “都有港珠澳大桥了,再建深中通道,两岸三地有那么大需求吗,这不是浪费吗?” 深中通道评估论证之初,关于其必要性和时机选择是各方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回答好其与港珠澳大桥的关系,不充分说明其必要性,项目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就不复存在了。 项目建设时机、与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关系、交通流量流向分析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咨公司开展评估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评估组基于多年桥梁工程咨询的从业经验,与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调研,认为应从该工程的功能定位,珠江口过江通道的合理布局以及交通量等角度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建设时机和该工程与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关系。 评估组就此评估重点向公司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公司领导同意评估组主要思路,并进一步作出指示要求:一要注重实效,精准量化项目建设对港珠澳大桥及相关片区的影响,要有数据支撑;二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聚焦重点、难点问题主动研究,要有最优方案。会后,姜青春带队赴国家发展改革委作详细汇报,进一步明确评估方向,落实评估细节,争取相关支持。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但其东西两岸的发展极不均衡。2010年以后,东岸人口规模约是西岸的2.5倍,地区生产总值约为西岸的3.4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更是远高于西岸。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东岸的“深莞惠”等地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都在急剧上升,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增大。西岸的“珠中江”等地为核心的珠江西岸地区,有相对廉价的人力、土地等资源,包括生态环境、港口岸线为经济转型和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出行方向分布图 为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优势,国家批复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随着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升级战略的实施,要求珠江三角洲之间及其与外围地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设施支撑。 连接南沙、前海、横琴国家级新区的交通纽带 深中通道在珠江口跨江通道中位置适中,上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下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较目前绕行广州市区节约行车里程约80公里,比绕行上游虎门大桥节约里程30公里,在国家和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中均居重要地位。 评估组考虑到珠江口现有过江通道长期以来交通拥堵的现状、广东省人民政府明确的公路过江通道建设时序的安排,认为深中通道的建设条件是较为成熟,建成后将发挥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项目的建设恰逢其时。 评估组通过对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的功能定位、交通量影响的分析后认为,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的功能定位不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深中通道的建设对港珠澳大桥交通量的分流作用有限,主要是对香港至中山和江门地区的跨界旅客运输存在一定的影响(分流10%以内),对货车交通几乎没有影响。 关键核心问题得到解决,为深中通道进一步建设论证提供了基础保证。 系统研究,科学论证 深中通道建设路径的最优选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深中通道工程规模巨大,建设条件复杂、工程方案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风险高。选取哪条路线走廊带?通道起点和终点定在哪儿?是公路过江还是公铁合建?通道结构是全桥、桥隧,还是双隧?这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多个不同的复杂方案选择,考验的是评估组的专业能力与战略眼光。 就跨海通道结构这一问题而言,《可研报告》就提出了A1(全桥)、A2(东桥西隧)、A3(东隧西桥)、A4(长隧、双隧)A4-1(长隧南移)和AS(双隧中人工岛旋转)等7个代表性方案。 A3线东隧西桥 2015年1月6日至8日,中咨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设计等高层次权威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组,在深圳召开深中通道项目现场咨询评估会,公司领导亲自到会指导。会议期间,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及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现场察看了跨江通道的桥位和隧址、项目起终点等关键工点,充分征询了深圳市、广州市、中山市等各方意见,形成了现场专家组评估意见,完成了现场评估。 2015年1月6至8日,苟护生带领 评估专家组现场调研深中通道 评估组认可了A3东隧西桥方案,认为该方案风险可控性强、工期及规模适度,在环境和造价方面较其他研究方案优势明显,并针对这一方案采用的具体工法和技术,做出了风险提示和科学建议。如今,深中通道是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如果说隧道是“潜龙在渊”,桥梁便是“飞龙在天”。作为深中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长度不到三千米的深中大桥如何满足繁忙的通航需求? 在这座大桥的上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干线港口——广州港。它的国际集装箱航线多达130多条,日均4000多艘次船舶在桥面下航行,未来要满足30万吨散货轮和3万标箱集装箱船的通航需求。怎么办? 面对技术挑战,在评估期间,中咨公司全程指导可研编制单位、设计单位,完成了补充材料的提交,在技术可行性方面,评估报告中建议,伶仃航道主航道通航净高比原《可研报告》提高近20米,大桥桥梁主跨超1600米,形成世界上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和世界上最高通航净空尺度的跨海桥梁。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今,放眼望去,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的桥梁宛如巨龙一般,在水面上蜿蜒出优美弧线,两边海天一色,开阔而壮观。76.5米的世界最高通航净高,距离海面相当于26层楼的高度,可以容纳两艘上下叠置的泰坦尼克号通过。 一丝不苟,精细入微。大工程都需要大资金,怎么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优方案,实现资金利用率最大化?评估组充分考虑到东隧西桥方案可能面临的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市场行情、融资贷款、政策文件的最新情况,对《可研报告》中的投资估算进行了调整,调增至423.71亿元。而深中通道建成实际总造价为422.41亿元,与项目组的估算误差仅为0.3%。极小的误差背后,是对数百个建造款项的精确测算,是在交通规划、隧道、桥梁、水运、海事、民航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积淀。这充分彰显了中咨公司跨专业、跨领域的平台优势,以及中咨人精湛卓越的业务能力。 2015年10月,评估组在北京组织召开第二次咨询评估会,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报告。随后,中咨公司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提交了深中通道的咨询评估报告,可研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正式批复,项目得以顺利开工建设。 数载鏖战通天堑,匠心筑梦伶仃洋。超级工程的背后凝结着众多中咨人的专业智慧和辛勤汗水。回想起奋战项目评估的日日夜夜,经历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中咨人心潮澎湃,由衷自豪,甚感欣慰。 “深中通道的咨询评估充分体现了中咨公司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专业素养,我们在从事咨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贡献了中咨智慧,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公司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感到自豪。”姜青春说出了中咨人的心声。 精益求精,匠心独运 深中通道背后的中咨智慧 “准”!这个字贯穿着深中通道评估组工作的始终。对深中通道建设时机评估得准,对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之间关系把握得准,对项目整体投资方案估算得准…… 准:源自国家高端智库的深厚积淀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中咨公司成立40余年来,业务领域覆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累计完成各类评估、规划咨询项目超过11万项(截至2023年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用“软”实力服务国家“硬”发展。在深中通道的评估过程中,评估组全面考虑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情况,洞察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深中通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准:依托庞大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专家是中咨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中咨公司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拥有各行业专家5.4万名,打造了跨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咨询优势。在深中通道的评估过程中,中咨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设计等高层次权威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组,深入一线评估论证,保证了评估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专业性。 准:植根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更是中咨公司的看家本领,也是做好评估咨询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每一个中咨人都深谙其道,每一个重大工程项目评估的背后,都浮现着中咨人奋斗在一线调查研究的身影,每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背后,都饱含着中咨人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智慧诠释“服务国家 贡献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从人工岛向外眺望深中通道 如今,深中通道车水马龙。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深中通道开通后首周总车流量超72万车次,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已经成为伶仃洋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心齐,泰山移。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再一次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深中通道建设的过程中,中咨人始终履职尽责,有效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显身手,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踏下了坚实的“中咨足印”。未来,中咨公司将牢记初心使命,服务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
相关链接
- 研有所思,行有所获:中咨公司有关...2024-04-19
- 创新践行“五五战略” 绵力久功铸...2024-04-19
- 奋力推进赣南发展,打造老区振兴样...2024-03-15
- 数字赋能 标准先行:中咨公司引领...2024-03-15
- 创新“大连模式” 奉献东北振兴 ...2024-02-29